氢能源产业再出重磅政策!年产值10万亿的市场如何起飞
1、首先,双碳背景确定了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能源的必要性。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氢气热值是同质量化石燃料的 3-4 倍;通过燃料电池可实现综合转化效率达 90%以上。氢能源的后续主题性机会,值得长期跟踪。
2、今年下半年以来,氢能源板块不断传出利好政策,各地相关政策密集出炉。河北、北京先后披露了氢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其中北京计划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3、氢能源对我国能源安全与独立自主的长期意义,氢能的应用场景包括交通运输、储能、工业、 建筑四大场景。氢燃料电池的应用是目前氢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燃料电池有望对锂电池实现全面替代,故长期政策倾斜可期。
4、制氢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当下化石能源制氢仍为主流,可再生能源制氢为未来趋势。
毓美美作答:全球氢气市场预计将从2019年的1420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2090亿美元。当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氢大国。在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氢能的商业化利用已经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作为未来社会能源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工业等多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最佳选择。氢能源未来的市场规模有望超12万亿。
氢能源产业链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站、燃料电池及汽车等重点环节,目前在交通领域应用占比较大,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商业化初期阶段。就短期而言,制氢仍将是关键环节,这也是市场目前重点关注的方向。上游制氢技术的研发或将是政策扶持与企业投资的重点方向。
氢能属于政策主导型行业,政策对于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当下氢能全产业链仍存在高成本、相关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需规范健全等重要因素制约。
在技术层面,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独特优势,与水电、风电、光伏等具有良好的匹配性,最适合未来能源结构的发展。质子交换膜可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氯碱工业等领域。PEM燃料电池及电解水发展迅速,国内外市场都呈现出较快的需求增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突破,国产质子交换膜实现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新能源的背后无疑又是一场国运之战,曾经赌对电能的中国,在氢能源赛道同样不能输。“氢能”虽被人们寄予众望,但更多的机遇是寄托在未来。未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推动、央企、民企积极加入,关键材料、技术迭代突破下,燃料电池电堆效率取得新进展之下,有望实现成本下降及市场规模扩大,最终成功实现脱碳。
分享点亮生活,欢迎加关注,感谢留言交流!
氢能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主要制备方式包括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甲醇制氢、工业副产制氢、炼厂气制氢、焦炉煤气制氢等。氢能根据生产的来源,可以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灰氢来源于化石燃料,成本低,但是碳排放量大。蓝氢也是来源于化石燃料,但使用了碳捕捉、利用与储存(CCUS)等先进技术,碳排放量较小。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制备的氢气,制备过程没有碳排放,但是成本较高。
中国氢气产量达到3342万吨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在2017-2021年中国氢气产量逐渐增长,2021年氢气产量约3342万吨,较2020年增长33.68%。
2030年以后中国氢能需求量将激增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2020年以后中国氢能需求将持续增加,尤其是2030年以后,为达成“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氢能需求量将大增。到2060年,中国氢能年需求将超过1.3亿吨。
加氢站数量超270座
燃料电池车是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而加氢站是给氢能源汽车提供氢气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增长,加氢站需求提升,中国加氢站数量也逐年增长。截止2022年6月,中国加氢站数量超过270座,较2018年加氢站数量增长超10倍。
行业政策解解读
中国氢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达到行业成熟期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2022年3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到203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到2035年,形成多元应用生态。
综上所述,氢能根据生产的来源,可以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2021年底,中国氢能产量超过3300万吨。从需求端看,未来中国氢能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到2060年预期年需求超1.3亿吨。从下游应用看,中国加氢站数量超过270座。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未来中国氢能产业将逐渐完善。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氢能源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