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原油期货合约会爆仓吗

我作为期货公司十余年的所谓老员工,投资咨询人士简单回答一下您的问题。

首先中国银行的,不是原油期货,是原油宝产品。这个肯定是爆仓的,不但爆仓,还要倒欠银行钱。

其次,原油宝是中国银行面向个人客户发行的挂钩境内外原油期货合约的交易产品,按照报价参考对象不同,包括美国原油产品和英国原油产品。其中美国原油对应的基准标的为“WTI原油期货合约”,英国原油对应的基准标的为“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

期货轧差 期货轧差是什么意思

第三,国内正规的原油期货只有上海能源中心的原油期货。

第四,中行披露的交易规则显示,原油合约默认到期移仓,在新旧合约移仓时,投资者根据新旧合约的结算价格进行买卖交易;如果不想移仓,可以在到期日前更改到期方式,选择“到期轧差”,即在合约到期时系统按照结算价进行自动平仓,也可以在到期日前手动平仓。

第五,“如果按照22:00的结算价格为客户移仓、轧差平仓,客户的损失会少一些,但银行自身承受的风险很大;如果按照22:00之后的任一价格结算,投资者承担的损失就更大了,但这不符合中行自己定的交易规则,也容易引发投资者集体投诉。”

“这其实是此前中行交易规则漏洞带来的难题,在既定的规则内,投资者并没有违规行为,不应该承担22:00之后结算价格继续暴跌带来的损失。”

第六,“账户原油其实是个很复杂的投资品,新入场的很多投资者都不懂其中的交易规则,甚至不知道点差的高低意味着什么,跟买股票一样,买入了就准备长期持有,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因此,中行的所谓原油宝,是一个巨大的坑,有天然不利投资者的条款。投资原油,选择合法正规的交易场所很重要。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但是中行的是内部问题。

所有期货合约都会爆仓,中行原油期货不但爆光本金,还倒贴钱,可谓奇葩!

一般期货最多也就是本金亏干净,但是现在状况是,投资者不仅仅本金亏完了,还可能倒欠银行200%的本金。根据网络的截图显示,中国银行向投资者发送的结算价格是-266.12元。

比如网传这张结算单,投资者持仓成本是194.23元,本金388.46万元,但是现在总体亏损920.7万元,倒欠银行532.24万元。

中行原油宝,到底是理财,期货,还是类期货?你怎么看

中行原油宝是挂勾期货的一种金融衍生品!

它不是期货,但有着与期货同样的属性,属于中国银行推出的一款高风险理财产品。原油宝与原油期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中行推出原油宝产品,是把散户投资者的资金归集到原油宝中,然后中行用来做原油期货。原油宝本身不是期货。

第二,散户投资者在原油宝里的买卖价格与原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同步。

第三,散户投资者在原油宝买原油,卖家是中国银行;散户投资者在原油宝做空原油,接盘的也是中国银行。

第四,做期货是保证金交易,原油宝是全额交易。


很难界定。

  • 原油宝是期货吗?那么没有交易资质的银行可以卖期货吗?

从标的来看,原油宝类产品挂钩的是国际原油期货,且涉及移仓、平仓、轧差等期货产品交易行为,接近期货的形式;

  • 原油宝是理财吗?那么怎么会出现“穿仓”倒贴?

从投资方式来看,投资者签约之后在手机上就可以参与原油期货类产品的交易,且起购门槛低,这一点看起来像理财。

从另一点来看,原油宝风险和收益都是无限的,所以原油宝并非理财。

如何定义原油宝类产品

实际上是中行打了一个擦边球,一般原油期货是在交易所投资的,客户自己就可以开设账户,直接进行交易,是完全市场化的。

但是境外期货在境内是不合规的,也就是说国内投资者不可能到境外交易所开设账户进行直接交易,但是中行在芝加哥交易所有席位和仓位,那么中行就走了一条中间的道路,搞了一个所谓的“纸原油”,但事实上中行在中间承担的仅仅是一个代理商和做市商的“代理人”,说白了就是中行所有的买卖行为都来自于散户的指令,散户下单则中行接单,然后再通过国际市场来对冲。

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既然散户投资者不能自己在交易所开设账户直接交易,那么原油宝就不属于期货的类型;

理财是存在本金亏损的风险,但是亏损风险最大也不过是本金100%的损失,原油宝既然会出现“穿仓”风险,那么也不能被认定为理财;

只能这么定义:原油宝是基于期货投资的类期货产品,或者说是期货衍生金融产品。

至于中行到底有没有资格开设此类业务、将在此次事件中承担多大比例的损失,这一切还得等待相关部门的界定。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改为负值规则,其实就是彻底改变了产品风险等级,改变了原油宝产品性质,而原油宝客户当初签订的产品协议是低风险,中行应该与客户重新改签高风险产品协议,才能有效,否则高风险部分应当由中行全部承担。

所谓原油宝,是中行于2018年1月推出的一款为境内个人客户提供挂钩境外原油期货的交易服务的产品。其中,美国原油品种挂钩CME的WTI原油期货合约。个人客户办理“原油宝”需提交100%保证金,不允许杠杆交易。

4月22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自4月22日起暂停客户原油宝(包括美油、英油)新开仓交易。公告称,经我行审慎确认,美国时间2020年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CME官方结算价-37.63美元/桶为有效价格。根据客户与我行签署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场个人产品协议》,我行原油宝产品的美国原油合约将参考CME官方结算价进行结算或移仓。公告称,鉴于当前的市场风险和交割风险,我行自4月22日起暂停客户原油宝(包括美油、英油)新开仓交易,持仓客户的平仓交易不受影响。

原油宝作为一种理财产品,本质是一种信托结构,中行作为受托人在本次事件中即便是如公告所说的没有合规和风控的问题,但是在移仓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同样的产品,工行、建行移仓在4月15日已经完成了。

就原油宝事件看,芝商所测试负数结算,是不是预示大概率会出现,因为现货价格也大幅下挫,储存和运输成本较高,市场受疫情及市场供求影响出现了需求大量减少的情况,也不排除美国资本大佬的"陷阱“,特别是中行20日晚22点停止交易后,市场激烈波动,最终以一37.5美元/桶为结算价,投资者只能无能为力,眼看穿仓。

这个事件再次证明,我国金融业慎重开发资本主义的金融衍生品,不要盲目引进西方资本的金融机制和虚拟资本,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金融之路,否则,自己的路不知道怎么走!


原油宝是期货交易吗?期货实时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要弄清楚原油宝系统即内盘和美国交易所的系统外盘是什么关系?它是挂钩别人系统?还是只是挂钩别人实时价格?内盘里面的每一手是否都连接到外盘的系统形成真实交易?如果内盘只是挂靠外盘的实时价格,那内盘里面的交易量是无法体现和影响外盘的实时价格的,那内盘是什么性质?他里面的每一手买多的对家是卖方?还是做市商?如果无论买多,还是卖空的对手都是做市商,那么这种盘存在买卖吗?又是金融衍生品吗?是对外宣称的撮合交易?

中行事件后,如果中行真的派船去拉油,对方会同意出货吗

中国银行的”原油宝事件“最终原油期货价格收于-37美元,这个价格就是说中国银行如果能够从美国拉回原油,美国方面不仅不会收费,还需要倒贴中国银行每桶37美元。很多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中国银行不选择派船去美国拉回原油?

其实,中国银行根本就不可能从美国拉回原油。中国银行根本就没有资质,也没有能力去美国拉回原油,即使有能力和资质,其中需要的巨大花费也会十分巨大,得不偿失。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为什么原油期货会出现负值。原油期货其实是炒的原油订单,原油期货的价格决定于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关系。2020年以来,全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石油需求量急剧下降,各大主要产油国却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减产政策,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跌,世界各国的石油储备库都处于爆满状态,原油储存费用上升,原油价格实际上已经低于运输和储存价格,这才导致了原油期货价格出现负值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银行为什么不能采取拉回原油。

首先就是没有资质,原油属于危险物品,原油的运输需要资质证明,很显然,中国银行只是一家投资机构,原油宝也只是一个投资产品,中国银行只是在其中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没有资质进行石油的交割和运输,美国肯定不会放行呀!同时,中国对石油进口是由国家管控的,想要进口原油需要向商务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申请原油进口许可证,中国银行是不具备资质的。

第二个就是时间限制,原油期货的交割是有时间限制的,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发生在期货结算期的前一天,只有一天的时间就到原油交割期,中国银行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原油交割,也就不可能将原油运回,只能选择亏本将按照负值将期货结算,这也是华尔街资本计算好的收割中国银的时间节点。

第三个就是费用问题了,期货原油的储存地点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的库欣地区,属于美国的内陆地区,如果想要拉回原油需要陆上运输然后转海上运输,这期间需要储存在美国本地,陆上运输需要借助美国的石油运输管道,然后是租借轮船,经过90天的运输将石油拉回来,这期间让中国银行一个外行人去协调和运输,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即使实现,这期间的储存花费、使用美国输油管道花费就是一个巨额资金,更何况美国极有可能会借此涨价再坑中国银行一把。油轮运输每天租金大约是8万美元,又是一笔巨额的花费。

如此长的一个流程,美国政府随便设置一点障碍就有可能让中国银行赔进去更多钱。

第四个问题就是即使石油运回来放到哪?中国银行手握700万桶的原油期权,即使将原油全部运回,储存又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原油属于危险物品,需要存放在特定的场所,如今世界原油价格走低,各国的原油储备库几乎都处于爆满状态,中国银行根本没地方存放原油,没地方存放,每天还有一大笔的存储费用,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

这次的原油宝事件,就是中国银行操作失误导致被华尔街收割的一次责任事故,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中国同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投资者一定要吸取教训,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