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市值那么高,张勇股份为什么还那么高
谢谢朋友的邀请:海底捞上市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就不勉强回答这个问题了,张勇作为海底捞上市公司的老总,持有上市的高股份很正常不足为奇,海底捞是张勇的事业,为之付出了所有的心血,有付出,应该有所回报理所当然了。
海底捞上市后一度实现市值破千亿港元的水平,但遗憾的是,随后却出现了破发的走势,但作为餐饮行业市值很高的上市公司,海底捞本身还是具有一度的投资优势,但鉴于上市的定价与估值较高,却缺乏了一些爆发性增长的预期,难免会导致部分资本的出逃。实际上,虽然海底捞的服务比较创新,且用户粘性较强,但所处行业的竞争压力不少,而未来缺乏创新意识以及爆发的内容题材,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盈利能力。此外,对于门店的扩张速度,同样影响到海底捞的市场预期,但门店扩张同时,仍需充分考虑到自身的配套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而不断巩固自身服务优势,还是海底捞得以发展,巩固高市值的关键所在。
嗯,海底捞股价又创新高了,跟股价一起创新高的还有海底捞的市值达到1800多亿港元,以及身价直逼王健林的张勇夫妇。
说估值高的也罢,说海底捞不值这个市值也罢,但事实就是事实,市场确实给了海底捞这1800亿港元的市值,这是无可非议的!
对于很多深入用户消费习惯的企业登录资本市场,人们总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争议,最近两年登录港股不仅仅有海底捞,还有小米、美团、美图等。
只是这几家公司中,只有海底捞的股价是一直向上的。不管怎么样,对于买了这几家公司股票的股东来说,海底捞的回报是最高的了。
也许,有人又要反驳,说海底捞是餐饮企业,怎么能跟小米、美团、美图这几家互联网企业比呢?
的确是无法简单的通过股价来对比这几家公司,说谁好谁不好,但需要明确一点是海底捞所处的行业的“吃”这个行业,它的需求要远大于手机、互联网额需求。
海底捞确实已被高估
是的,笔者认为,当前海底捞的股价已经被高估,但高股不代表股价就不涨了,甚至应该下跌了。
对此有何不理解的可以参照A股股价上涨的逻辑。
那么为什么说海底捞股价已经高估呢?对比一下,从行业,从已经上市的公司中,经营业务、经营模式与海底捞最接近的就是呷哺呷哺了,简单来对比一下。
主要看它们的这几个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TTM市盈率、市净率、资产负债率,图中数列数据均为年报数据。
ROE:海底捞 19.09%,呷哺呷哺 20.63%,说明这两家公司赚钱能力差不多。
TTM市盈率:海底捞 83.86倍,呷哺呷哺 21.75倍,对于两家赚钱能力差不多的公司,市场却给了海底捞比呷哺呷哺高4倍的市盈率,这是高估的第一个理由。
市净率:海底捞 17.22倍,呷哺呷哺 4.49倍,从净资产的角度看,海底捞同样比呷哺呷哺贵4倍多,这是高估的第二个理由。
资产负债率:海底捞 45.69%,呷哺呷哺31.10%,海底捞的负债要比呷哺呷哺更高,但是海底捞的净资产收益率却比呷哺呷哺低,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海底捞整体的赚钱能力其实是低于呷哺呷哺的。
那么海底捞、呷哺呷哺这两家公司到底海底捞被高估了,还是呷哺呷哺被低估了?
如果说当前海底捞的最高股价对应的是83.86倍的市盈率,而呷哺呷哺最高股价时对应的市盈率才37.33倍,显然是海底捞被高估了!
市场为何给它超高的溢价?
还是那句老话,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
因为呷哺呷哺比海底捞上市更早,股价走势更完整,或许可以从呷哺呷哺的走势中,看到未来海底捞估值回归的过程。
呷哺呷哺股价从2016年初的不到2港元,一路涨到2018年7月的最高点17.94港元,涨幅达到7倍多。而伴随股价高涨的过程,是呷哺呷哺利润的持续增长。
现在海底捞也同样表现出了持续增长的盈利能力,而且增速好像还远远大于呷哺呷哺。
笔者猜测,这或许是海底捞能够持续被高估的原因,有呷哺呷哺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几乎已经是人人都能看得见的了。
想想,这个时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是不是都想买入,然后等着股价上升呢?
换一个角度说,一个股票较高的市盈率,其实就已经说明了投资者对它的追捧热情,一般我们把它叫做热门股。
而所谓的“热门股”能不能持续热下去了,那就要看公司是否能够持续保持高速的盈利增长了。
如果大家不太能接受较高的市盈率的话,再给大家说一个思科的故事:
思科股票在1997年的时候,已经连续涨了很多了,市盈率达到200倍,而在此之后,一直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思科股价涨了10倍以上。
讲思科的故事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较高的市盈率或许代表股票价值被高估了,而股价高估绝对不代表股价就见顶了,不涨了!
最后,如果您认同笔者的观点,请加关注并点赞。谢谢您们的支持!